RBCWBCPLT是什么

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生理胞(redbloodcell)

1形态、数量和功能

1.形态:红细胞(redbloodcell,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中央较薄,周边较厚,无核。

2.数量: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0~5.5)×l/L,平均为5.0×l/L;女性为(3.5~5.0)×l/L,平均为4.2×l/L;新生儿为6.0×l/L以上。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浓度为~g/L,成年女性为~g/L,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可达~g/L。

3.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一功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

2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为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悬浮稳定性: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将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垂直放置的血沉管中,红细胞由于比重大而下沉,但正常时下沉的速度十分缓慢。通常以第1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成年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来源于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在下降时与血浆的摩擦阻力。

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中才能维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若将红细胞置于0.6%~0.8%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膨胀变形;若置于0.40%~0.45%NaCl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破裂溶血;若置于0.30%~0.35%NaCl低渗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这说明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来表示。渗透脆性越大,表示其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3生成与破坏

(1)生成的部位:出生以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某些理化因素,如放射性物质、药物(氯霉素和抗癌药)等能够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贫血,这种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的原料: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由于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此种贫血的特征是红细胞体积较小,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成熟因子:在幼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叶酸是合成DNA过程中必需的辅酶。如叶酸缺乏,使红细胞的生长停止在初始状态而不能成熟,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具有增加叶酸在体内利用的作用,从而间接地促使DNA的合成,因而维生素B12的缺乏同样可以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当人体所处环境或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生成速度会发生适当的调整。

1)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由肾合成的糖蛋白,此外,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亦可合成少许。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及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组织缺氧是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

2)雄激素:主要作用于肾,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雄激素还可直接刺激红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增多。这是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多于女性的重要原因。

(5)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天。衰老破损的红细胞在肝、脾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

白细胞(whitebloodcell)

1形态和数量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总数为(4.0~10.0)×l09/L,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大于成年人,约为(12.0~20.0)×l09/L。

2主要功能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很强,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菌入侵时,在细菌产生的趋化物质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渗出并游走到病变部位,进行吞噬活动。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限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或蠕虫感染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保持血管通畅;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能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水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症状;某些过敏性疾病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转变成巨噬细胞,其吞噬能力大为提高。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参与细胞的生长调控,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

5.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淋巴细胞包括多种形态相似、功能不同的细胞群,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T淋巴细胞,它的功能与机体的细胞免疫有关;另一类是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血小板(platelet)

1形态和数量血小板(platelet)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是(~)×l09/L。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50×l09/L以下时,微小创口或仅血压增高也能使皮肤和黏膜下出现瘀点,甚至出现大块紫癜,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超过0×l09/L,称血小板过多,易发生血栓。

2生理特性

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等多种生理学特性。

1.黏附血小板可附着在损伤血管内膜下暴露的胶原组织上。

2.聚集血小板彼此集合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颗粒中的物质排出的过程称为释放。释放的物质主要有ADP.AT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5-羟色胺、儿茶酚胺可使小动脉收缩,参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过程。

4.收缩血小板含有收缩蛋白,收缩蛋白活化时,血小板收缩,血凝块硬化,有利于止血。

5.吸附血管破裂受损时,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可吸附大量凝血因子,使破损部位凝血因子浓度增高,加快凝血过程。

3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2.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可释放血小板因子,如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血小板磷脂表面因子(PF3)、抗肝素因子(PF4)、抗纤溶因子(PF6)等,使凝血酶原的激活速度加快2万倍。另外,血小板还可以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凝血过程的发生。

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填补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并与内皮细胞融合,促进内皮的修复,所以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有营养、支持作用,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tingmpi.com/qjdw/qjdw/143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