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的搏击动作

拳法

在世界武坛,无论何种流派、何种风格的搏击术,在实战中拳法的运用都要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上肢是人体最灵活的部分,我们通常把“

武术”称之为“拳术”,也就是因为在武术运动中,无论出手入手,都是以上肢手法来作为整个运动的代表。实战中,迅捷的手法运用:左右

环绕,纵横交错,上封下取,攻守兼备。上肢的手法特点:灵活自如、虚虚实实,配以变化多端的假动作和快如闪电的攻击,使对手防不胜防

。所谓“拳之有形,打之无形”、“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就是对拳法运用的生动描绘。格斗中拳法和掌法是最常用的手法。拳法主要

是以直拳、勾拳、摆拳三大主力拳法为主。掌法因其用途和发劲角度的不同,可分为单掌直进的砍掌、劈掌、甩掌、插掌、撩阴掌及双掌齐出

的撞掌活动交叉砍掌等。掌法的主要进攻部位为颈侧、咽喉、裆部,法简效宏,一击必杀,举手之间蕴藏着及强的杀伤、致残效能。终极杀手

拳适用于狭窄地带的制敌。

(一)简洁实战技巧

直拳:

1.首先以前手直拳佯攻其下盘,随即以后手直拳抢攻其头部要害。

2.首先以前手直拳佯攻其上盘,随即以后手直拳抢攻其腹裆要害。

3.以左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右手直拳攻击其腹裆要害。

4.后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左直拳,随即以左直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5.以左手格挡敌方攻来之右摆拳,随即以右手直拳攻击其腹部要害。

6.首先以右手迎堵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左直拳攻其头部要害。

7.以左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勾拳,随即以右手直拳攻其头部要害。

8.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左直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9.以右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弹踢,随即以右手攻击其头部要害。

10.以左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蹬踢,随即以右手直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11.阻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右手直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摆拳:

1.首先以前手佯攻其中下盘,随即以后手摆拳攻其头部要害。

2.摇闪化解敌方攻来之摆拳,随即以左手摆拳攻击其上盘。

3.侧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左直拳,随即以前手摆拳攻击其面门。

4.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蹬踢,随即以右手摆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5.以左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左手摆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勾拳:

1.内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左直拳,随即以左勾拳攻其腹部要害。

2.下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右摆拳,同时以右手平勾拳攻击其腹部要害。

掖拳:

1.蹲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右摆拳,同时以左手掖拳攻击其裆部要害。

2.以左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左手掖拳攻击其裆部要害。

3.双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转身掖拳攻击其裆部要害。

翻背拳:

1.双手分别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左右直拳,随即以右翻背拳攻击其面门。

2.蹲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右摆拳,随即以右翻背拳攻击其面门。

3.双手分别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左右直拳,随即以右翻背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4.侧闪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左翻背拳攻击其面门。

鞭拳:

1.双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横踢,随即以左鞭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2.右手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侧踢,随即以左鞭拳攻击其头部要害。

撩阴手:

1.左闪拍击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右手撩击其裆部要害。

2.左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右蹬踢,,随即以右手撩击其裆部要害。

砍掌:

1.以扫踢抢攻敌方腹裆要害,趁其弯腰之际,以砍掌攻击其头颈要害。

2.右闪拍挡敌方攻来之右直拳,同时着手撩击其裆部,随即以左砍掌攻击其头颈要害。

3.双手分别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左右直拳,随即对砍攻击其头部要害。

插掌:

1.当敌掐我喉颈之际,以插掌插击其喉颈部位。

肘击:

1.首先以前手拳佯攻对手腹部,随即以右平肘重击其头部。

2.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右平肘击其肋部。

3.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摆拳,随即以右后撞肘重击其腹部。

4.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左后撞肘重击其胸腹要害。

(二)高级实战技巧

1.以左直拳佯攻敌方腹裆部位,随即以右直拳抢攻其面门;敌若防守化解,我则迅速上步,撩击其腹裆要害。

2.以左直拳佯攻敌方面门,随即蹲身以右直拳抢攻其腹裆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则迅速上步以鞭拳重击其头部要害。

3.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右直拳击其腹裆要害;敌若防守化解,再以左横肘击其头侧太阳穴。

4.摇闪化解敌方攻来之摆拳,随即以摆拳猛击其头侧太阳穴;敌若防守化解,我则迅速上步,撩击其裆部要害。

5.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蹬踢,随即以摆拳猛击其面门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则迅速向其身后跨步,变右砍掌击其后脑要害。

6.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弹踢,随即以摆拳猛击其面门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则迅速蹲身,以左掖拳抢攻其腹裆要害。

7.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左摆拳猛击其面门要害;敌若防守反击,我迅速在右手防护下,以左手撩击其腹裆要害。

8.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左直拳,随即以左勾拳猛击其腹裆要害;敌若防守反击,我迅速蹲闪,同时以右直拳击其腹裆要害。

9.闪避化解敌方攻来之左直拳,随即以右勾拳猛击其腹肋要害;若敌防守反击,我迅速闪身,并以右直拳击其头部要害。

10.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摆拳,随即以右勾拳猛击其腹裆要害;若敌防守反击,我迅速变拳为剑指,以插掌攻击其咽喉要害。

11.蹲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右摆拳,随即起身以右翻背拳猛击其头部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转腕下翻以一记出其不意的掖拳击其腹裆要害。

12.侧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左翻背拳猛击其面部;若敌防守反击,我迅速转身,以掖拳击其腹裆要害。

13.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左鞭拳猛击其头部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以一记右后撞肘重击其太阳神经丛。

14.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左掖拳击其腹裆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起身以一记灵动威猛的翻背拳击其面门。

15.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左扫踢,随即转身以右掖拳猛击其腹裆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向左后转身,以一记威猛的左手砍掌击其后脑。

16.侧闪化解敌方攻来之蹬踢,随即以右掌猛击其腹裆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起身,以一记左手摆拳重击其头侧太阳穴。

17.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左击肘攻其腹肋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以一记右插掌击其咽喉。

18.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右直拳,随即以右横肘击其腹肋要害;敌若防守化解,我迅速以一记右翻背拳重击其面门。

腿法

腿法是徒手技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格斗中属远距离的主力攻击武器。古今往来,腿技法在东西方击技对抗中,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功效,以

腿法攻击对手比其他攻击法占有明显的优势。腿比手臂长,“长一寸,强一寸”,远可放长击远,近可卷踢暗击。在各个攻击距离,特别是中

远距离内,脚法可淋漓尽致的发挥供给效能,并可有效地抑制对手其他攻击技法的运用。腿部肌肉发达,骨骼粗大,集全身之力于脚有效攻击

,是人所能施展的最具摧毁力的打击。强劲的一击,足可撼动对手任何坚固防线,有击到重创对手的威力,非拳法可比。腿技法丰富多变,四

面八方皆可出击,上可踢头颈,中可踹腰肋,低可击膝胫,上下左右,变化无方,攻击范围遍及全身。且脚居下方,出击隐蔽,加之力猛多变

,能多脚连用,也能和各种拳、肘、膝、摔法配合,上下兼顾,立体施为,使对手防不胜防。脚法不仅可作为先锋先发制人,也可用于防御、

阻截和反击,以攻为守,以长制短,后发制人,独具威力。因此,能否充分发挥脚法的作用和效果,是终极格斗中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终极

连环腿法适用于宽阔地带的制敌。

(一)简捷实战腿法技巧:

前踢:

1.当对手以后手直拳攻来时,我以前踢破解。

2.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摆拳,随即以后脚前踢攻击其腹裆要害。

3.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后脚前踢攻击其腹裆要害。

4.首先以前踢佯攻,随即变扫踢重击对手。

扫踢:

1.当对手挥拳攻来时,我以前脚扫踢截击攻其腹裆要害。

2.首先以前手幌拳佯攻,随即以前脚高位扫踢重击对手。

3.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直拳,随即以扫踢攻击其腹裆要害。

4.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前踢,随即以前脚高位扫踢重击对手。

5.滑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垫步以低位扫踢重击对手。

6.侧闪化解敌方攻来之蹬踢,随即以右扫踢重击对手。

7.滑闪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前脚高位垫步扫踢重击对手。

8.滑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扫踢重击对手支撑脚。

9.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跌扑以扫踢重击对手。

侧踢:

1.当对手以直拳攻来时,我以侧踢截击攻其膝盖。

2.当对手以摆拳攻来时,我以侧踢重击其胸腹要害。

3.滑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前踢,随即以左侧踢重击其胸腹要害。

4.提膝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侧踢重创对手。

5.当对手以扫踢攻来时,我以侧踢截击。

6.当对手以侧踢攻来时,我以侧踢截击。

7.滑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高位侧踢重击对手。

8.当对手以高位侧踢攻来时,我在跌扑同时以侧踢重创对手。

后蹬:

1.首先以前手佯攻,随即以后蹬腿重击对手。

2.当对手以摆拳攻来时,我以转闪后蹬攻击破解。

3.当对手以扫踢攻来时,我以错步后蹬截击,重创对手。

4.滑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前踢,随即以后蹬腿重击对手。

撩阴腿:

1.当对手以摆拳攻来时,我以左撩阴腿攻击其腹裆要害。

2.当对手以侧踢攻来时,我以左撩阴腿攻击其腹裆要害。

(二)终极连环腿法技巧:

抢攻连环腿:

1.首先以前脚低位侧踢抢攻对手膝关节,无论击中与否,迅速变扫踢攻击其面门,趁敌受击之时,以上步后旋踢重创对手。

2.首先以前脚侧踢抢攻对手中下盘,无论击中与否,迅速变摆踢攻其头侧,趁敌受击之时,以后旋踢重创对手。

3.首先以前脚低位侧踢抢攻对手膝关节,无论击中与否,以后脚扫踢攻其头部,趁敌受击之时,以腾空后旋踢重创对手。

4.首先以后脚前踢抢攻对手,无论击中与否,迅速以另腿扫踢攻其头部,趁敌受击之时,以后旋踢重创对手。

5.首先以后脚拦门脚佯攻对手膝关节,迅速腾空以另腿扫踢攻其头部,趁敌受击之时,以一记低位扫踢重击其头部要害。

6.首先以前脚低位侧踢佯攻对手膝关节,趁敌防守之时,迅速变转身后蹬踢攻其中盘,当敌受击之时,以低位扫踢攻其下盘,使其失去平衡。

阻截连环腿:

1.当对手以侧踢攻来时,迅速以前脚侧踢截击其膝胫部位,置敌于半势之中,趁敌受击之时,迅速变中位侧踢重创其心脏要害。

2.当对手以扫踢攻来时,迅速以转身后蹬迎击其中盘,置敌于半势之中,趁敌受击之时,迅速以垫步扫踢攻其腹裆要害,顺势变摆踢重击其头

侧要害

3.当对手以扫踢攻来时,迅速以右脚蹬截击其动腿内侧,置敌于半势之中,趁敌受击之时,迅速以另腿后扫破坏其重心,在敌倒地之际,以一

记侧踢重击其中盘要害。

反击连环腿:

1.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摆拳,随即以前踢攻其裆部,趁敌格挡之时变摆踢攻其头部要害。

2.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前踢,随即以前踢和另腿扫踢作连续攻击。

3.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直拳,随即以扫踢攻其腹部,趁敌防御之时,以另腿蹬踢迎击其中盘要害。

4.后闪化解敌方攻来之蹬踢,以扫踢和另腿跌扑前踢作连续攻击。

5.后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以垫步扫踢和侧踢作连续攻击。

6.后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以低位扫踢和另腿转身后蹬踢作连续攻击。

7.后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以高位侧踢和跌扑侧踢作连续攻击。

8.后闪格挡化解敌方攻来之前踢,以侧踢和上部转身后蹬踢作连续攻击。

9.后闪化解敌方攻来之侧踢,随即以垫步扫踢(中位和高位)连续攻击,趁敌受击之时,以一记腾空后旋踢重击其头部要害。

10.躲闪化解敌方攻来之后旋踢,随即以垫步摆踢(攻击其头部和腹部)连续进攻其头侧要害,趁敌受击之时,以一记中位侧踢重击其心脏要害。

11.躲闪化解敌方攻来之扫踢,随即以前踢攻其腹裆部位,趁敌受击之时,以一记旋风踢重击其头部要害。

技战术

(一)斗志:

中国传统武谚有云:“一胆,二力,三功夫”。斗志和胆量在格斗中是决定一切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只有勇往直前,无畏无惧,有胆有识

,才能审视进取,以攻止攻,无往而不胜。“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拳谚,对于拳艺和斗心之间的关系,可谓一针见血。要求习练者都

要在心理上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平时技艺练得再好,倘若突袭,或歹徒稍一凶悍,便从心理上软弱下来,技艺发挥必然大打折扣,必会为

敌所挫败,后果不堪设想。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侥幸更没有妥协,因为对方的侵犯绝对不会因你的放弃而停止,相反会应你的软弱而更加凶狠。

因此只有奋力一搏,首先从心理上压倒对方,才有可能保全自己的生命、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要害:

任何人,不论强壮与否,身上都存在大量易被攻击的脆弱部位,对这些部位的攻击,根据目标、用力程度不同,可轻易达到致伤、致残、致晕

,甚至致命的效果;切记,在实战中攻击那些几乎难以产生效应的部位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那样的攻击,不但无法抑制对方的进攻,反而会激

怒对手发动更狠加毒的攻击。所以,在没有退路的自卫格斗中,击打对手的脆弱部委,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灵活机动

对付两名从正面攻击的敌人,应首先考虑不能与二人正面较量,如歹徒同时前冲发起攻击,可能使你失去平衡,从而无法控制局势,处于被动

而危险的境地。当二敌接近时,要迅速移动位置,将身体任意移向一侧,靠近其中一人,但要注意靠近的那一方应是二人中较弱的那一位。采

取这一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将敌人分出远近和前后,以便能分别对付;这样即可以首先迎击前敌,又可赢得时间来对付后敌。还可以阻碍和延缓

另一名歹徒的进攻路线和动作速度,以便各个击破。

附录:人体要害部位及其击打后果

格斗中面部要害主要为鼻和面三角区

外鼻位于颜面中央,是由骨和软骨构成的骨性结构。面三角区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两侧至嘴角外的三角区域。打击鼻、面三

角区,不仅可以直接损伤鼻骨,而且常常潜在着生命危险。

1、鼻骨损伤的直接后果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软骨作为支架,直接覆盖皮肤而构成的。由于鼻软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结构变得脆弱。同时,鼻表面和鼻腔内

都缺乏皮下组织,既没有丰富的肌肉,也没有脂肪。外鼻孔内,皮肤与软骨膜直接相连。深层鼻腔内,鼻粘膜直接覆盖鼻骨和鼻软骨。因此,

鼻损伤发生时,疼痛十分剧烈。此外,鼻骨两侧有两块很小的泪骨。泪骨簿而脆,压迫泪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泪流不止。鼻部遭钝性暴力打

击,如拳击或钝器打击鼻梁,可将鼻骨击碎,造成鼻梁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梁上方时,造成鼻梁正面塌陷,出现鞍状畸形。暴力作用于鼻梁一

侧时,则出现打击面同侧鼻梁塌陷,对侧隆起,鼻梁歪斜。有时暴力打击鼻梁一侧,除鼻骨被击碎外,还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击碎,

可使鼻内大量出血,疼痛异常,并使两眼泪流不止,造成暂时视力障碍。

2、鼻窦损伤的潜在危险鼻腔周围有很多含气的骨性腔窦,称为鼻窦。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些鼻窦外通鼻腔,并与颅腔相连。鼻骨损伤常常累

及鼻窦。鼻窦损伤一般都比鼻骨损伤更为严重。额窦、筛窦、蝶窦损伤,常常形成颅底骨折,使脑脊液从鼻腔外漏。上颌窦项壁的裂伤,可造

成眼球内陷,出现复视。筛窦损伤,可以因视神经受到压迫而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脑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窦损伤和颅底骨折的有力证据。鼻骨损伤后,脑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从鼻腔里流出,很难

一目了然地辩认。判断是否有脑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颜色浅谈的液体滴在纱布或吸水纸上,初果血迹周围很快出现一圈被水湿润的环

行红晕,脑脊液外漏即可确定无疑。脑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险在于逆行性颅内感染,导致脑膜发炎,鼻窦裂伤使颅底骨折与鼻腔相连通,外界细菌随时可以逆行侵入大脑,稍有

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脑脊液鼻漏发生的,应任其自流,切不可以为止血或阻止脑脊液外漏而冲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潜在危险鼻梁遭暴力打击后,鼻腔大量出血,这在平时非常多见。鼻部血运丰富,有鼻背动脉、额内动脉、内眦动脉及筛前动脉等四条动脉分布。

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极容易破裂。因此,不论鼻损伤轻重,鼻出血都很容易发生。鼻腔出血的危害并不在于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险是在鼻内出血,流经咽喉引起误吸。在鼻腔后部,由于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后部的出血

或鼻窦出血很容易误入呼吸道,阻断呼吸,引起呛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习惯于鼻腔出血后,将头部后仰,试图以此来止血。实际

上,这种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险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将头前屈,以口代鼻进行呼吸,以避免误吸。

4、面三角区破损的潜在危险面三角区又校称为面部危险区。暴力打击面三角区,只要不发生表皮组织破损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区表皮破损,却可以造成致命的后

果。在面三角区内,神经、血管分布极为丰富,尤以静脉血管的分布较多。面部静脉结构特殊,都没有静脉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

部静脉血液的回流,多要经过面深静脉及眼内眦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窦。因而,面三角区破损,外界细菌极易通过面部静脉,向整个头、面部扩

散,并沿面部静脉上行侵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诱发脑膜发炎,导致生命危险。为此,面三角区外伤无论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挤压

或用不洁物捂按,以防细菌感染,侵人大脑。

格斗颈部的要害主要为颈后和颈侧,由于后脑枕部紧邻颈后,故划分为颈部要害。

一、脑枕部是指后脑枕骨粗隆上下这一部位。脑枕部与后颅窝相对应,向下与颈部没有明显的界限。暴力打击脑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后

果。很早以前,脑后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民间列为“致命穴”。

1、脑枕部遭打击极易形成脑震荡脑组织受着颅骨的直接保护。颅骨下面,三层脑被膜之间和脑室中的脑脊核对脑组织也起着保护作用。当头部遭暴力打击时,被打击部位

的脑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来缓冲外力对脑的震荡。但头的各部位对外界暴力的缓冲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额可以承受较强的外力,

对外力震荡具有很好的缓冲性。与前额部相比,脑枕部是对外力冲击承受力最差的一个部位。比如,人们可以用前额冲顶高速飞行的足球,前

额也可以承受重拳击打而不至被击晕,而高速飞行的足球撞击在后脑或用重拳击打后脑均可以轻易将人击倒。在实际颅脑损伤中,前额部遭暴

力打击,颅内血肿极少能够形成,而脑枕部遭暴力打击,颅内血肿的比率却很高。可见,脑枕部对外力冲击的缓冲能力远不如前额。这一现象

可能与各脑室在颅腔内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较靠前,脑脊液在后脑的缓冲余地较小,分流效果较差有一定关系。因此,以暴力打击脑枕部,极易

形成脑震荡甚至造成更严重的脑损伤。

2、打击脑枕部易引起颅内对冲伤较强的暴力打击在脑枕部,颅内损伤并不一定都在着力点的下方,而常常是在着力点对侧前额部的脑膜上。这类颅内损伤我们称之为对冲

伤。颅内的对冲伤主要是由强烈的震荡引起的。以较强的暴力或富有弹性的钝器打击脑后枕骨,会使头部产生强烈的震荡,并使脑实质在颅腔

内发生急剧的移位,反冲在对侧的颅骨内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肿。颅内对冲伤并不是打击头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随机地发生。绝大多数颅内对冲伤都是发生在脑枕部着力的情况下,打击头部的其它部位则极

少发生。这与颅腔内面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在颅腔内面,颅骨骨板绝大部份都比较平滑,只有额前部高低不平,骨嵴边缘棱角锁利,甚至

有骨棘突起。当脑枕部遭到暴力打击时,可致使脑实质在颅腔内急剧向前移位,脑额叶和颞叶前部反冲于前侧的颅骨内板,脆弱的脑皮质和脑

血管与坚硬的骨棘和锐利的骨边缘相碰撞,颅内损伤则很难避免。因而,打击脑枕部极易引起额部的颅内对冲伤。在暴力犯罪中,后脑是最容易遭到袭击、也是人们最不易防范、而且是损伤很容易形成的部位。打击脑枕部引起的颅内损伤,常常造成致

命的后果。

二、颈后枕下三角区是指颈后发际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颅、颈交界的部位。在这一部位上,头、颈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斜坡,深层为

颅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围成了一个三角,因此,这一部位被称为枕下三角区。经络之上的“风府穴”、“天柱穴”和“藏

血穴”都在这一区域内。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民间视为要害穴位。

1、可直接伤害脑干引起死亡颈后有深浅两层肌肉及项韧带的保护,一般的钝性暴力不易伤害到骨质。然而以手掌外侧和拳外侧猛力砍切颈后颅、颈交界处,却可以直

接伤害到脑干,引起致命的后果。由于头颅本身的重量和颈椎有较大的灵活性,打击颅颈交界部位,会使头部产生剧烈的鞭打摆动动作,并闲

此使大脑受到强烈的震荡。这种剧烈的鞭打动作造成的头部震荡,可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移位,并使系于脑中轴上的脑干受到牵拉、扭转或

撞击于颅底枕骨斜坡,引起严重的脑震荡或脑干损伤。打击后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脑干、延髓功能损害,至呼吸、心跳骡停而立即死亡。

2、打击颈后枕下三角区容易引起颈椎损伤打击颈后忱下三角区或以两手抓住敌方头部猛力向两侧扳拧,很容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瘫。由于颈椎椎体在脊柱中相对较小,椎管也相对窄小,颈段脊髓又最为膨大,因而颈椎椎管与颈段脊髓对比显得不够宽大。颈椎损伤时,颈

段脊髓损伤也因此而容易发生。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时,还会引起膈肌瘫痪。膈肌瘫痪后,伤员的自主呼吸不能维持会很快因窒息而死亡。

由于目前脊脊髓损伤尚不能达到使功能恢复的程度,因此,凡打击颈后引起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大都不能存活。

3、颈后砍切伤可造成难以抑制的大出血颈后的枕下三角区内有两条重要的动脉血管——椎动脉和枕动脉。其中椎动脉是人体向颅内供血的两条动脉之一(另一条是颈内动脉)。椎

动脉沿颈椎上行,呈弓形行走于枕下三角区内,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向颅内供血。颈后枕下三角区遭锐器砍切时,可以切断椎动脉,引起严重的大出血。椎动脉损伤会使脑失去一条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速陷人缺氧状态,

最终会因大量失血而死亡。由于椎动脉损伤后失血迅猛,又难于止血,因此难免很快死亡。

三、颈侧颈动脉三角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线的颈内侧三角中。颈动脉陷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颈总动脉在此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因此,

在颈侧的颈动脉三角处,能用手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人们通常都会认为,锐器切颈是颈部危害最大的损伤。但实际上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远比切颈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击或压迫颈动

脉三角,常常立即导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速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压迫刺激了迷走神经和颈动

脉窦的结果。

1、颈侧有一个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三角内有一个特殊的压力感受装置——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位于颈部两侧,距喉结左右5——6厘米,颈总动脉向上分支的部位。颈

动脉窦是颈动脉分支处的膨大部分,称为“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上的一个重要神经感受装置。在颈动脉窦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压力

感受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动脉血压的变化,以及来自外界的其它压力变化。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不断地感受血液的压力变化,传递神经冲动进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经中枢,使心跳活动不致于过强,动脉血压不

致于过低或过高。当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于是它就会频频地发放神经冲动,传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跳减慢、

血压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压的相对稳定。相反,在血压突然下降的情况下,颈动脉窦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减弱。此时,它又可以通过减压反射

来调节动脉血压,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由于颈动脉窦的存在,使颈动脉三角对一切外界压力显得十分敏感。当颈动脉三角遭到直接打击或压迫时,颈动脉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

超过循环血压。这种强大的压力刺激会通过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脏功能抑制或心脏功能衰竭,使心率骤减、心力衰弱、血压迅速

下降,并因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导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窦,几秒钟内便可以使人昏迷。

2、迷走神经对心跳、呼吸的双重抑制作用迷走神经起始于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枢,在颈部行走于颈动脉鞘内,并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向下进入胸腹腔,分别支配着气管、食

管及胸、腹腔各脏器的活动。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枢和它发出的迷走神经纤维,分别构成了心脏抑制系统和呼吸抑制系统,对心肌收缩和吸气

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并且这种紧张度经常高于心、肺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以

此保持稳定的心率水平和正常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会刺激颈部的迷走神经,对心跳和呼吸产生双重的抑制作用。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以后,会将兴奋传入延髓的迷走

神经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力减弱,血压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引起长时间的反射性闭气使吸气突然终止。甚至会引起心力衰竭和

呼吸骤停而导致死亡。

格斗腹部的要害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在上腹部中区,胸骨剑突以下,两侧助弓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斜行,形成了一个以两侧肋骨边缘为界,下口开放的三角区。这一三角区被

称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通常又被俗称为心窝或心口。成年人的胸骨下角一般为直角,矮胖者常为钝角,瘦长者常为锐角。

腹前心窝处自古被人视为要害部位。中国民间点穴把胸骨剑突下称为“黑虎偷心穴”,再向下为经络之上的“巨照穴”。这两个穴位在技

击点穴中部被当作“死穴”,认为用力打击可以使人致命。

1、敏感的腹腔神经丛腹部神经极其丰富。腹壁的神经分布与腹膜神经及腹腔脏器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腹腔内脏器众多,腹腔的神经分布尤为丰富。支配

各脏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彼此交错成神经网络,在腹腔内形成了很多神经丛,其中最主要的神经丛为太阳神经丛。太阳神经丛位于腹

腔正中,相当第12胸椎至第一腰椎段,体表位置在腹前壁的剑突与肚脐之间。腹腔太阳神经丛分为两个半月神经节,与腹腔内的其它神经丛构

成复杂的神经联系,广泛分布于腹壁、腹膜及腹内脏器。刺伤腹壁和腹膜,震荡、牵拉腹内脏器,都可以刺激腹腔太阳神经丛,引起强烈的神

经反射。因此,以拳、脚打击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尤其是打击胸骨剑突下的心窝处,可立即引起剧烈的腹痛使人不能呼吸、不能直立、腹肌痉

挛、瘫倒在地。甚至可以因为强烈的神经反射作用,使人晕厥或昏迷。有力地打击心窝处,可以将胸骨剑突击断造成大量的腹腔内出血,导致

更严重的后果。

2、紧贴于腹壁下的胃脏上腹部又是胃的所在部位。胃的位置在上腹部中区稍偏左侧。胃是人体消化道中最宽大的部份,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上、下两端固

定。除此之外,胃与上、下的肝、脾和横结肠之间,仅靠韧带起着辅助支撑的作用。因此,胃是—个完全的悬空器官。

胃的前壁紧贴于腹腔壁下,其中一部份被肝和膈所遮盖,一部份在上腹部中区通过腹膜层与腹腔前壁直接联在一起。

胃的血管十分丰富。腹腔动脉的多条分支几乎垂直分布于胃,并透过胃壁达到枯膜下层,彼此吻合成血管网。同时,胃的静脉也在胃粘膜

下层形成密集的静脉丛。因此,一旦胃壁遭受损伤住往出血十分严重。

胃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于腹腔神经丛和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分布于胃前壁,并与交感神经在胃粘膜下共同组成神经网。迷走神经支配着胃

的运动和分泌,而对心、肺系统的功能则起着抑制的作用。因此,暴力击中胃部不仅可以牵动腹腔神经丛,引起剧烈的腹痛,而且可以通过迷

走神经的反射作用,抑制心、肺系统的活动。

进食以后,食物在胃内—般要停留约4—5小时左右才能逐渐排空。一日三餐中间,胃有近一半时间处于充盈和半充盈状态。胃的大小个体

差异很大,并能随胃的充盈程度而变化。饱食后的胃可以大大超过其原来的体积,在体表的暴露面积很大,因此,也更易于招致损伤。

在胃充盈的情况下,打击上腹部,常常造成胃破裂。胃充盈后被迫扩张,胃壁变薄,在暴力打击下,往往可以轻易引起胃表层被膜破裂或

深层的胃粘膜破裂。其中以深层的胃粘膜破裂最常见。严重时还可以造成胃全壁破裂。胃粘膜破裂,常常造成胃内大出血,引起剧烈腹痛和严

重呕吐。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血液,或单纯地大口吐血。严重的胃出血可以引起休克。胃全壁破裂,胃内容物和血液会大量流人腹腔,迅速形

成弥漫性腹膜炎,腹痛剧烈,并会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危险性极大,常常迅速死亡。

在胃内较为空虚的情况下打击上腹部,可以造成胃表面挫伤和胃钻膜下血肿,引起剧烈腹痛。同时,由于胃脏悬空,活动度大,打击上腹

部又可以牵拉腹腔神经丛,引起心跳、呼吸减弱和暂时的意识丧失。









































鍝噷鐧界櫆椋庡尰闄㈡瘮杈冨ソ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涓撶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tingmpi.com/qjxx/2064.html


当前时间: